先秦两汉文学,中国远古至秦朝以前的文学和西汉、东汉两朝文学的合称。泛指中国自有文学以来到东汉末年的文学。如从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算起,时间跨度在三四千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3个阶段。
先秦文学包括远古口头文学,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早在上万年之前,中国人的祖先在开发黄河、长江以至珠江流域的同时,就已开始了精神文明的创造。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不仅出现了独立的美术、音乐,口头文学也已产生。伴随着对自然神和祖先神观念的出现与崇拜,出现了属原始歌谣形式的赞颂与祈祷神灵的韵语和借助想象解释神的活动的神话。前者如伏羲氏时的“网罟之歌”,神农氏时的“丰年之咏”;后者如伊耆氏的《蜡辞》和《弹歌》,以及“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黄帝战蚩尤”、“舜逐三苗”、“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传说。这些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曾在先民中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
《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后世著作中,记载了这些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夏禹传位于子启,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出现。到了商、西周,出现了灿烂的奴隶社会文化。殷墟的甲骨文、殷周的青铜器铭文、《周易》繇辞和《尚书》,留下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散文篇章。周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的兴盛,《诗经》中较早的诗篇主要是反映周民族发展历史的史诗和反映民间疾苦与心声的歌谣。
春秋末年,由于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社会向封建制转化。随着奴隶主贵族文化的下移,社会出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至战国时期,形成了繁荣学术文化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了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不同学派,以及反映他们的论辩,表现他们的学说思想的《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后人统称为诸子散文。此外,这一时期还留下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它们作为历史散文著作,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